2017年多個中小型房企紛紛定下了千億元的規模夢想,只有拿到了規模后才能搶占生存空間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于是地塊對賭、高杠桿操作也成為規模路上的代價。只要成功,一切都值得,而一旦失敗,從頭再來的機會卻很難再有。
關鍵的千億“任何促動都沒有對手的成功所帶來的刺激更為直觀和猛烈”,一位閩系地產開發商相關人士告訴北京(樓盤)商報記者,去年多家房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原有的中等房企水平逼近千億元級別,尤其是“福建同鄉”的成功,讓他的老板已無法淡定地固守安全的負債率、合理的利潤率等數據和指標。他透露,公司計劃未來在上市融資、拿地并購等方面尋求更為積極的擴張策略,“換句話說,老板想再激進一點”。
據克而瑞機構發布的《2017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 200》排行榜顯示,2017年,泰禾集團實現銷售額1007.2億元,首破千億元大關。2016年該公司銷售額僅為400億元,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中等規模房企;無獨有偶,陽光城去年從公司高層人事到企業發展策略都呈現大幅調整。調整后的陽光城在2017年實現簽約金額915.3億元,2016年陽光城銷售額則為487.2億元;此外,中梁地產業績則從2016年的336.8億元一躍提高到2017年的757.9億元,增長幅度高達125%。三年內,中梁地產從偏安一隅的溫州(樓盤)迅速進入11個省份,實現全國化布局;新力地產從2016年的161億元銷售額到2017年的428億元銷售額也僅用了一年時間。
業內人士表示,如此多的“黑馬”爆發尚屬首次,規模也成為2017年最常提及的關鍵詞。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房企競爭更為激烈,規模依然是企業發展第一要務,眾多銷售額在數百億元左右的中小房企紛紛提出千億目標。
“福晟將力爭2020年邁入千億元房企行業”,來自福建的閩系房企福晟地產的相關人士表示,福晟兩年內在深圳(樓盤)、廣州(樓盤)、鄭州(樓盤)、福州(樓盤)等幾十個城市取得70多個項目,總建筑面積3800萬平方米,總貨值超6800億元。
要么離開要么做大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行業生態環境的巨變,中小企業要么轉型,要么做大。另一家房企負責人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只有做大了規模才能搶占生存空間,否則就有被吞掉的危險。”2017年下半年以來,中小房企發展明顯加速,特別是那些提出千億元目標的企業已經不下50家,沖擊千億元門檻對于房企而言已是“基本任務”。該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舉例稱,身邊很多兄弟企業,由于發展放緩,被甩在后面,土地儲備不足,再加上沒有能力拿地,逐漸淡出了行業,或退出或被兼并。
與之相對的是,另一部分中小房企則通過擴大融資渠道,加大杠桿力度,同時加大土地儲備實現了快速擴張,以及向規?;~進。易居智庫市場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這類企業通常情況思路都比較清晰,上市、拿地、并購、高周轉等動作都比較堅決。同時,這類企業往往通過遷移總部、進京入滬、全國布局等動作在表現出清晰的發展思路的同時,也顯示企業強勢的發展態勢和野心,這些企業往往也能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一旦投融資節奏踩準了,實現跨越式的增長并非天方夜譚。
中小房企的“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除了17家千億元房企外,還有22家500億-1000億元房企。這表明當前500億元規模以上的中大型房企數量已達39家,銷售總額達到5.64萬億元,占2017年度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額幾乎一半。在強者恒強的局面基本不會改變的情況下,中小房企的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中小房企惟有沖上千億元規模才有未來。目前來看,中梁、融信、藍光金科已達700億元規模,遠洋、金茂、首開、祥生、濱江則在600億元規模上下。此外,龍光、首創、中鐵建、融僑、美的已突破500億元大關。這些企業未來都是沖刺千億元房企的熱門公司。
但業內專家也發出警示,未來對于中等規模的企業而言,要實現穩定快速擴張,關鍵是要準確判斷市場的走勢,尤其要確保資金與拿地匹配,一旦出現融資不到位、資金鏈緊張的情況,拿了太多“地王”,或是地塊太大,出現去化周期過長等被動因素,都會讓企業面臨風險。
實際上,此前行業內就不乏一些中小房企投資過于激進,陷入負債率高企的泥潭,以至于錯過市場快速成長期的案例。
用“多快好省”來形容中小房企未來的發展路徑可能比較貼切。具體而言,“多”就是多拿小幅優質地塊,少拿高價大幅地塊,以此分散風險,避免一塊“地王”拖累整個企業發展的情況出現。“快”則表明企業銷售高周轉的重要性,省則是企業必須控制成本,盡可能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費。
當下,“小而美”對中小房企而言或許僅剩傳說。但對賭地價、高杠桿風險仍舊利劍高懸,一旦失敗,再來一次的機會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