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掛綠湖水利工程安置區,建設中的西瓜嶺村。
隨著“地鐵時代”“高鐵時代”的到來,增城經濟社會迎來發展新機遇,城鄉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作為增城頭號民生工程,掛綠湖水利綜合整治工程安置新社區的建設如火如荼,一座嶄新的掛綠湖新城呼之欲出。
記者了解到,掛綠湖11個安置新社區工程總體進度已達75%,預計今年年底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23000名村民將成為掛綠新城首批新居民,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強調城鄉統籌規劃
確保收用地生態涵養
沿著寬闊的新城大道行至掛綠湖可以看到,在路的另一側,一座座嶄新的低層聯排別墅整齊排列,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荔城街羅崗村的安置新社區。
按照規劃,2013年,增城對掛綠湖水利工程核心區域內涉及的荔城街羅崗村、明星村、五一村等共9個行政村實施全征、全拆、全安置。根據拆遷安置協議,增城將在掛綠新城內同步啟動了11個回遷安置新社區的規劃與建設。
記者了解到,增城區在尊重村民安置意愿下,選取區位優勢突出、配套完善、周邊生態環境優美的地塊,在掛綠湖周邊確定了這11個安置點。11個安置點總占地面積約2108畝,將原本分散布局、配套不均衡、基礎設施薄弱的舊村莊,集中遷建成新城市中心的11個居住新社區,用于安置6000多戶共計23000多名村民。
增城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對比9條村舊村莊居住用地面積,安置新社區將節約騰挪出建設用地規模約2000畝,有效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率。同時,還對33平方公里內的建設用地、基本農田和一般農用地進行重新布局調整、優化,并確保已征收用地大多用于生態涵養和保護用途。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
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據介紹,掛綠湖11個安置新社區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50萬平方米,規劃居住戶數14850戶,規劃居住人口47520人,人口擴容率超2倍。
除回遷安置房外,安置新社區規劃還根據幸福社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標準,配建社區服務中心、村民委員會、黨建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幼兒園、衛生站、商業物業、地下車庫等公共配套設施。據悉,在掛綠新城內將全面鋪開羅崗小學(新建)、清燕小學(擴建)、婦幼保健院、少年宮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教育、醫療、商業、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
為滿足安置新社區建成后的交通出行、生活需求,增城還同步規劃建設周邊市政配套工程,建設18條市政道路,并同步建設給水、排水、污水、強電、弱電、燃氣等沿路市政管線,總長約20公里。
同時,掛綠湖安置新社區總體規劃設計強調與增城生態景觀的和諧統一。記者看到,在西瓜嶺村安置新社區內,一株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樹被完整保留下來,為此還建設了一個小公園。增城參照周邊高檔住宅小區的成功經驗,努力把掛綠湖安置新社區建設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示范區,打造生態城市建設的新亮點。
回遷居民可選
別墅或高層公寓
據增城區安置辦副主任葉偉初介紹,按村民意愿,村民回遷安置房有低層戶型及高層戶型兩種選擇。低層戶型每戶建筑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積218平方米,共兩層半;高層戶型每戶240平方米指標,可選擇二套以上高層公寓,戶型分別為70平方米、90平方米、120平方米共三種,另可以優惠價多購買40平方米以內的高層公寓。
西瓜嶺村村民馬薛云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拆遷搬出以后,很多村民都在租房子住,聽說年底可以入住新居,大家都很興奮,“可以分到屬于自己的房子,住在自己的家園中,非常高興”。屆時,回遷村民將成為掛綠新城城市中心的首批新居民,在飽覽掛綠湖優美湖景的同時,也將共享城鄉統籌發展的成果。
掛綠湖安置新社區注重節能環保建設。據增城區交通運輸局局長、黨委書記賴伯舟介紹,掛綠湖安置新社區綠化面積達40%,并且每層設置有隔音墊,加強房屋的隔音效果,符合綠色建筑要求。同時,玻璃外墻、外墻保溫材料也都注重節能環保。
與此同時,增城從社會聘請資質水平高、經驗豐富的建筑設計專家、景觀咨詢機構和造價咨詢機構組成專家顧問團隊。并且由屬地村社選派村社干部、村民代表或由其聘請的社會咨詢機構組成的村社質量監督小組也全程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