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的門窗幕墻與設備為什么能成為全球老大?
德國工匠:我們不相信物美價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但是如今,在這個只有 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 2300 多個世界名牌。就是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制造”?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后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并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由于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后,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制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珍視“身后名” 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里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于質量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么老的東西?”他說,“呵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么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由于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筑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筑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筑物會是一樣的。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筑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于有行業保護,二是由于價格并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并不是那么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愿“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后打起仗來也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絕大多數的德國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城市里,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筑物都不能超過它。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是會發生什么事情的.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制造”的優勢并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德國制造”的優勢在于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后服務。
門窗介紹對比


尊重自己,尊重客戶,尊重市場,尊重產品質量,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做好門窗,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企業)。
